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和3C电子等领域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企业纷纷布局硅基负极技术,推动了其产业化进程。同时,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也促进了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硅基负极材料因具有高比容量的特点而被广泛研究,并逐渐应用于各类电池中。不同制备工艺和原材料导致的硅基负极材料性能差异较大,因此进行产品质量分级有助于筛选出高性能、可靠的硅基负极材料,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电池的需求。
2025年2月26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联合北京通标恒远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硅基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分级要求》团体标准审查会成功在线上召开。

图1 《硅基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分级要求》团体标准审查会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郑华林副秘书长、张勇生副秘书长、张士谨副秘书长、徐昕副秘书长出席了本次标准会议。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深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渊擘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通标恒远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代表、参会单位参与此次会议。本次审定会由上海大学、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审定组,通过线上形式参与了此次会议,对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审定。

图2 线上会议合影
会议由CI0005工作组负责人的杨艳春主持,北京通标恒远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标准部副主任长胡雅丽向专家组详细介绍了此项团体标准的任务来源、制定过程、标准框架、征求意见情况、编制情况等内容,旨在促进硅基负极材料产品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上海渊擘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吕总宣读了标准文本,详细阐述了《硅基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分级要求》团体标准文本在技术参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审查阶段,专家组首先严谨地审阅了《硅基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分级要求》团体标准的编制说明,针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审查意见。随后,专家组聚焦于该团体标准的核心——标准文本,进行了深入、专业的审查工作。在此过程中,专家们对该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还就标准的审定工作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要求起草组需充分吸纳会议中的讨论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以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图3 会议纪要
会议尾声,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审议流程,专家组一致表决通过了对《硅基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分级要求》团体标准的全面审查,标志着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随后,工作组对会议纪要正式宣读,详尽记录了会议期间各位专家的灼见、审议过程的关键节点以及达成的共识与决定,为标准的后续完善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组组长对会议纪要进行了逐一核查,确保每一项内容都准确无误地反映了会议的实际情况与专家们的审议成果。
通过明确各级别产品的具体要求和指标,生产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如何制造符合标准的产品,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这也为客户提供了更清晰的购买参考,有助于他们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不同级别的产品要求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难度,这激励生产者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这也为行业内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规范、有序的行业形象能够增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和认可,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同时,这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该领域,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