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实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25年发展目标的决胜之年。全国标准化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深入推进《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以高标准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高效能标准化服务扩大国内需求,以高水平标准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制修订更多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如纺织、印染、造纸等行业,以引领传统行业向绿色、低碳、高效方向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25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涉及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扩大“当强则强、应强尽强”的范围,确保更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安全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新型储能、氢能、安全应急装备等领域,预计会继续超前布局新标准,并且可能会拓展到更多新兴产业领域,如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标准支撑。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预计会加快升级家电、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且可能会制定更多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标准,如智能家电、绿色家具、环保装修材料等,助力大宗消费品更新换代,提升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二、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深入推进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25年预计会继续积极参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的治理,在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标准制定的更加公平、合理、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在重点领域,如气候变化、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预计会提出更多国际标准提案,并且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新增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为国际标准制定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技术支持。预计会继续实施一批标准化能力建设合作项目,重点面向更多地区,如东盟、中亚、南亚、非洲、拉美等,开展标准化培训合作,加强国家间标准互学互鉴,推动中外标准互认合作,促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应用,提升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三、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为了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预计会进一步健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并且加快制定更多工业软件标准,如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管理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预计会加快制定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关键金属件检测等标准,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升我国在增材制造领域的标准话语权。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预计会以芯粒互联接口、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等集成电路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快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标准竞争力。四、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新型标准体系、着重强化标准实施应用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预计会在更多重点领域开展标准体系优化升级试点,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围绕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加大力度整合一批、修订一批、制定一批、废止一批标准,提升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预计会进一步清理存量、严控增量,梳理、排查和整改地方政策措施引用地方标准不当、影响公平竞争的情况和问题,清理超范围制定、技术内容不合规的地方标准,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确保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统一。为了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预计会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标准实施监督的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监督抽查,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提升标准实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预计会围绕更多重点领域,如消费品、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碳达峰碳中和等,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水平,促进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推动我国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产业、贸易、科技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合作需求,预计会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加大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和互认力度,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预计会加快与更多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协调对接,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推动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互衔接,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六、实现标准化事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着力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扩大标准化影响力预计会修订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农业农村标准化管理办法、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等,推动制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提升标准化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预计会深入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完善标准化相关职业分类体系和职业标准,推进标准化人才职业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标准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预计会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研究,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提升标准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标准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提高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的效率和效果。预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对国家战略的落实,待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2025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后,再来验证AI大模型预测的准确度。1.《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2025年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这些重要会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了扩大内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4.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要求:会议对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推动标准化事业发展。5.《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计划明确了2025年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措施,为标准化事业提供了人才保障。6.《建筑工程标准数字化与智能化:现状与未来》:该研究明确了标准数字化面临的关键挑战,为未来建筑业标准规范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建议。7.ISO/IEC SMART: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智能标准项目,为我国标准数字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8.《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全国标准信息的公共服务,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9.《工程建设标准数字化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研究》:该研究探讨了工程建设标准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参考。10.《机器可读标准——标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该文章探讨了机器可读标准在标准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作用,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11.《标准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该研究分析了标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参考。12.《标准数字化推动工程建设数字化迈上新台阶》:该文章探讨了标准数字化对工程建设数字化的推动作用,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13.《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综述》:该文章综述了知识图谱构建技术,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14.《基于本体的公路工程安全领域知识建模和应用》:该研究探讨了基于本体的公路工程安全领域知识建模和应用,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参考。15.《标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该文章强调了标准数字化的重要性,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