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标准知识
标准知识

策论!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要把握五大关系

2025-03-18

近段时间,市场监管总局安排部署的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此次改革以“压减存量、优化机制、强化监管、转变职能”为主线,直指地方标准管理中“越位”“缺位”“错位”的深层次矛盾。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科学把握五大核心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制度效能最大化。


一、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国家意志与地方特色的动态平衡
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的首要命题是解决“标准打架”问题,既要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又要满足地方特色需求。
(一)负面清单与特色清单的协同机制。负面清单划定边界:试点省份需严格执行《地方标准制定负面清单》,禁止在市场竞争充分、技术成熟的领域(如家电制造)制定地方标准,避免形成隐性壁垒。特色清单释放活力:在农业、文旅等地域特征显著领域建立“特色标准优先目录”。
(二)区域协同标准的创新实践。在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试点“一标多认”机制,对跨区域共性需求制定统一技术指标。如上海市与江苏省已联合发布《长江口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实现标准互认与数据共享。
实践路径:建立“国家负面清单+区域协同标准+地方特色清单”三级架构,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如每年评估更新)实现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精准适配。


二、存量压减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从数量竞赛到效能革命的转型逻辑
“压减40%地方标准存量”并非只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结构性调整实现标准体系的高质量重构。
(一)分类整合与动态优化的技术路线。“三转化”策略:将过时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转化为技术指南、直接废止(如陕西省清理25项工业领域重复标准)。农业与服务业标准升级:针对乡村振兴需求,试点省份需优先升级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例如,山东省修订《智慧大棚建设规范》,增加物联网设备接口标准,推动设施农业数字化改造。
(二)质量责任追溯机制的刚性约束。建立“标准起草人终身责任制”,对因标准缺陷导致重大损失(如食品安全事故)的追责到人。广东省已试点将标准质量纳入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倒逼制定环节的科学性。
实践路径:构建“清理—转化—升级”三阶段工作流程,配套质量追溯与绩效评估工具包,实现压减存量与提升质量的“双轮驱动”。


三、制定权下放与监管强化的关系:权力约束与效能释放的治理艺术
设区的市标准制定权既是激发基层创新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地方保护的“温床”,需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放权与监管的平衡。
(一)制定权动态评估与退出机制。建立“标准应用效能指数”,从实施覆盖率、企业满意度、经济效益转化率等维度量化评估。
(二)审查性备案制度的风险防控。将备案从形式审查升级为实质审查:建议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全国标准一致性核验平台”对市级标准进行合规性筛查,重点审查是否存在排除竞争、增加企业负担等条款。
实践路径:推行“权力清单+效能评估+智能审查”组合拳,建立“能放能收”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的关系:职能重构与社会共治的生态重塑
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从“标准生产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与监督者”,需重构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关系。
(一)职能转变的三重突破。重心转移:上海市将70%的标准化经费从标准制定转向实施监督,建立“标准实施监测云平台”,实时追踪企业执行情况。角色转换:浙江省探索“标准管家”服务模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标准合规咨询。
(二)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机制。设立“标准创新贡献奖”,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建立团体标准“直通车”机制,将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如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制定的《物流无人机安全规范》)自动纳入地方标准体系。
实践路径:通过“放权、赋能、激励”策略,构建“政府定规则、市场出标准、社会共监督”的新生态。


五、职能转变与能力建设的关系:制度创新与执行落地的双向适配
标准化管理职能从“制定”转向“实施监督”,需要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协同机制的全面升级。
(一)技术能力建设的三大支柱。字化监管工具:广东省开发“标准合规机器人”,自动识别企业公开数据中的标准违规线索,监管效率提升3倍。标准化人才库:陕西省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标准化管理学院”,培养兼具技术背景与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区域协同机制的深度整合。在成渝地区试点“标准联合实验室”,共享检测设备与专家资源,降低中小企业标准验证成本。
实践路径:实施“技术赋能+人才筑基+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确保改革措施从文件走向实践。
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是一场涉及利益调整、权力重构、能力再造的深刻变革。只有把握好上述五大关系,才能避免“一刀切”与“碎片化”陷阱,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破旧立新”。试点省份需以“工程化思维”推进改革——将每个关系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如标准压减率、协同标准数量)、可操作流程(如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可评估成果(如企业合规成本下降幅度),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标准治理方案”。

© 2025 华盛通标标准研究院/华盛通标(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5106059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