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同志作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系统工程专家,在多个领域提出了开创性理论,其中对标准化和标准学的思考虽未形成独立专著,但散见于其系统科学和工程管理的论述中,体现了他对标准化工作的深刻见解。
以下是其核心观点的梳理与分析:
一、标准化作为系统科学的实践工具
钱学森将标准化视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复杂系统(如航天工程)的构建中,标准化是实现“协同性、可控性和效率提升”的关键手段。
通过统一技术规范、接口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减少系统内外的摩擦,确保各子系统高效集成。例如,他在主持“两弹一星”工程时,强调元器件的标准化对大规模协作和质量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标准学的学科构建逻辑
钱学森倡导将标准化上升为“标准学”这一独立学科,其理论框架应包含:
(一)层次性。区分基础标准(如计量单位)与应用标准(如行业规范),形成金字塔结构;
(二)动态性。标准需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迭代更新,避免僵化;
(三)跨学科性。融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与技术科学,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他特别指出,标准学需与“系统科学方法论”结合,采用“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优化标准制定,例如通过建模量化标准实施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标准化的战略意义
钱学森从国家治理角度提出:
(一)科技自立。标准化是摆脱技术依附、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基石;
(二)产业协同。统一标准可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如军民融合);
(三)国际竞争。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等同于定义技术赛道,关乎国家软实力。
四、对当代标准化的启示
(一)智能化转型。当前数字经济发展中,钱学森的“人—机协同”思想可指导AI伦理标准、数据接口规范的制定;
(二)生态化思维。碳中和标准体系需借鉴系统观,统筹技术标准与生态效益;
(三)敏捷化迭代。借鉴航天工程中的“快速试错”模式,建立动态标准更新机制。
钱学森对标准化的论述超越技术层面,将其视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在全球化竞争和科技革命背景下,其思想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标准体系、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提供了理论锚点。当前我国在5G、高铁等领域的标准突破,正是这一战略思维的延续与实践。
有关论述原文:钱学森同志谈标准化和标准学研究
我想就标准化问题谈几点意见,供你们参考。
一、采用国际标准问题
我们国家要打破闭关自守,要和国外交往。我们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国际标准,就有了发言权,还可以为第三世界说说话,可以打破霸权主义的垄断。
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工业水平还不高,我们要迎头赶上。干脆下决心全部用国际标准,这样做可能震动很大,但也可能震动最小。因为,我们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低,没有竞争力,工厂开工不足,工人闲着没事干,震动已经不小了。如果下决心全部采用国际标准,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有了,工人有活干了,震动也就不大了。这是个转变思想的问题,是标准化工作要改革开放的问题。
二、关于标准学研究
标准化也是一门系统工程,任务就是设计、组织和建立全国的标准体系,使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高速发展。
标准化这门系统工程似乎还没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还缺一门标准学。标准学还是尚在研究的东西,还没有定论。过去,我们对标准化的研究,着重于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具体工作,而对标准学的研究重视不够。现在,我们要把标准学的研究作为重点。
标准学要研究些什么呢?首先,要研究历史。中国从秦始皇就搞标准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外国从什么时候搞的?要看过去有什么经验教训,今后趋向如何。其次,要研究标准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建立标准体系,如何使标准体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要研究标准学的研究方法,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从整体上、从相互联系中去研究标准体系。
你们有个标准化协会吧?将来要组织大家大大讨论一番。总之,首先要建立“标准学”,要有人研究这门学问,作为研究所的重要任务,下硬功夫。
三、关于标准化研究所的任务
标准化研究所是搞标准学研究的,是研究如何建立标准体系,如何使标准体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因此,标准化研究所的任务,一是要研究标准学,二是要为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标准化研究所要研究标准学,就要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国内外标准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标准学的理论和方法。要培养一批标准学研究人才,形成一支标准学研究队伍。
标准化研究所要为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就要开展标准化技术研究,制定标准,提供标准资料,开展标准咨询服务。要建立标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标准信息,为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服务。
标准化研究所还要开展标准化宣传工作,宣传标准化的重要性,宣传标准化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们的标准化意识。
以上是对标准化和标准学研究的几点意见,不一定对,供你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