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提高团体标准编制项目水平。2025年5月16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联合北京通标恒远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智能线控底盘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审查会顺利召开。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郑华林副秘书长、张勇生副秘书长、张士谨副秘书长、徐昕副秘书长出席了本次标准会议。标准审查工作由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审定组。北京通标恒远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

审查会议由标准工作组负责人杨艳春主持,北京通标恒远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标准部副主任胡雅丽向与会单位详细介绍了《智能线控底盘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任务来源、制定过程、标准框架、征求意见情况、编制情况等内容,旨在加强各单位在标准制定工作中的协同合作,确保标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力引导智能线控底盘系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课题组的魏老师宣读了标准文本,详细阐述了本团体标准文本的核心内容。

审查阶段,专家组对标准编制说明进行了核查。随后针对标准文本的内容进行逐章审查,并提出专业建议和要求。其核心要求是整体技术内容需严格把关水平。审查工作旨在确保标准文本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为行业提供准确、可靠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规范依据。
经专家组讨论,最后一致通过《智能线控底盘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审查。工作组对此次会议纪要进行了宣读,专家组进行了会议纪要核查并通过审查。此外,参会领导于此次会议指出相关工作指导,确保会议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标准的制定可系统规范产品开发验证流程,从设计阶段的失效模式分析,到生产环节的工艺质量控制,再到使用阶段的健康管理,构建闭环安全体系。特别是对电磁兼容、耐候性、耐久性等维度设定基准,能有效降低系统失效风险,为智能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筑牢安全底线。
当前智能线控底盘技术仍处于快速迭代期,不同企业技术路线存在差异。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可明确系统架构、功能边界等核心要素,建立从感知执行到控制决策的全链条技术框架。这不仅能为行业提供可量化的技术基准,还能避免因技术路径分歧导致的资源内耗,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