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标准化已成为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保障全民健康的核心引擎。《“十四五”卫生健康标准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六大重点领域的标准化体系,为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公共卫生安全、健康服务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以下是领域解读与行动方向:
公共卫生体系标准化:筑牢重大疾病防控屏障
聚焦传染病、慢性病、心理疾病等重大健康威胁,构建“防、控、治”一体化标准链:
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
制定传染病疫情监测、实验室管理、应急演练等技术标准,完善疾控中心设施与装备配置规范。
医防协同升级:
推动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标准化,加强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研发大型公共设施“平疫结合”改造接口标准。
慢性病防控:
开展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标准化,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与伤害预防标准体系。
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标准化: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与同质化
以标准引领公立医院改革与基层能力提升:
公立医院建设:
制定医院管理、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缩小区域差距。
基层医疗升级:
加强县级医院设备标准化、基层机构服务规范,提升健康管理和防治结合能力。
服务模式创新:
制定日间诊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标准,完善分级诊疗转诊路径与常见疾病转诊标准。
爱国卫生运动标准化:打造健康人居环境
从环境健康到行为干预,标准覆盖全链条:
环境卫生治理:
制定城乡环境整治、病媒生物绿色防制、消毒技术等标准,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健康促进普及:
研究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指导标准,推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地。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标准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护航
针对婴幼儿、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差异化需求:
优生优育:
研制孕前保健、孕产期健康服务标准,健全婴幼儿照护质量评估与监管标准。
青少年健康:
制定近视防控、肥胖干预、学生营养等专项标准。
职业健康与老龄化:
更新职业病诊断标准,完善老年照护、安宁疗护、医养结合服务规范。
卫生健康创新标准化:赋能新技术与数字化转型
为新兴业态提供标准“通行证”:
智慧医疗:
推进互联网、AI、5G与医疗融合标准,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6类信息标准。
新兴服务规范:
制定健康管理、智慧健康产品、医疗旅游等新业态标准。
测评驱动升级:
以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为抓手,推动区域与医院信息化建设。
卫生健康安全标准化:筑牢发展底线
聚焦生物安全、安全生产、隐私保护:
实验室安全:
完善病原微生物操作与管理标准。
医疗安全:
强化院感控制、血液安全、药品供应使用规范。
数据隐私:
制定健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防范数据泄露风险。